【极目新闻】这里的枫叶,为何别样红?文华学院建校20周年回眸

来源: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23-05-18    作者:通讯员 王承新

46D38

每当初冬时节,寒霜降临,文华学院图书馆门前的大道旁,那一排排的枫树、南山满坡的枫树林,叶子就由绿变红了。红如霞、烁如火,红得让人欣喜,艳得有些撩人。多年的体验与感悟,文华人把物象的红枫,凝练成意象的文华红枫精神:“傲立寒霜、红烁如火;厚积薄发、独树一帜。”若问文华的枫叶,为何别样红?这就要回望文华学院建校20年来,文华人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共同创造的足迹……

FF85

红枫掩映下的文华学院图书馆

“带土移植”

依托“名校”办“民校”

2003年5月26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潮,武汉美联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文刚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创办了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学校组建之初,栖息于东湖一临时校区,只有103亩地,那里原是一所培训基地,旧宿舍、旧教室、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

“九月份,1828名学生入校,十人一间房,没有卫生间,没有盥洗室。”创始者之一肖行定老师说:“当年学生宿舍没有一个多余的床位,可见报考学生踊跃。”文华学院首届毕业生陈静波校友(2007届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回忆道:“当年文华学院实行‘三早’教育——早起床、早锻炼、早读书,驱使自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当年办学条件的确较差,开设14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没有一名自有教师,教学课程全部由华中科技大学的教师承担。通过“带土移植”,文华学院依托“名校”办“民校”,秉持华中科技大学风范,严格规范管理与教学。

学校提出“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聘请了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的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校领导和学部带头人。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献君教授兼任董事会副董事长,并且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勇传担任校长。光谷首创者黄德修、国家建筑大师袁培煌、国家名师严国萍、熊永红、吴昌林等均在文华学院任教。

校以地传,地以校显。2004年5月,学校搬迁到光谷新校区。这里位于光谷腹地,毗邻风光秀丽的东湖风景区,占地面积约1280亩,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新建的教学楼有154间教室,图书馆、运动场、办公楼,校内设施齐全。学校设有理、工、文、管、法多个学科的32个本科专业和13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在校生已达14500人。一所办学规范,朝气蓬勃的新型民办高校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去土留根” 坚持质量与特色立校

枫林尽染要经历寒霜降临,事业发展需要艰苦奋斗。

文华学院作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民办高等学校,利用新模式、新机制的巨大活力,在光谷腹地创办了这所“千亩校园、万人规模”的美丽的现代化大学。

学校实行董事会决策、院行政负责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院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院学术委员会体现教授治学的管理体制。2005年,教育部专家组对文华学院的办学条件和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学院良好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受到好评。2007年首批毕业生中,有48名同学被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院校录取为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8%。

学校开设了“院士、名人、企业家”讲坛,开展人文、科技系列讲座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杨叔子、樊明武、李培根等数十位院士、教授来校开坛讲学,活跃了学术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带土移植,去土留根。”文华学院坚持走“质量与特色立校”的发展道路,给学生带来别样的感受。2007届毕业生李燕回忆道:“毕业之际,我参加北京邮政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面对考官,我带着从文华学院四年培养出来的自信,从容回答了所有的问题,顺利进入北京邮政大家庭,后来我又考上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她感恩母校文华学院,“那一年我投入您的怀抱;感恩老师,那些年是您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2010年,学校董事长吴文刚为学校购入了数千株枫树苗,选址、掘土、栽种、浇水、施肥……几年之后,图书馆门前形成了一条红枫大道,南山枫树成林,深秋时节,层林尽染,美不胜收。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845亩,分武汉、红安两个校区。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近32万平方米,全校运动场地面积近6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万人,各类实验室98个,建有国家级众创空间及省市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图书馆馆藏155.3万册。文华学院成为求知治学、培育人才的理想圣地。

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 助推师生成长成才

文华学院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十年建校、十年发展、十年提高”的发展战略,将学校建成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十年建校期间,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2010年10月,刘献君教授接任文华学院校长,学校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探索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建校十周年时,经过全校师生共同讨论,确定了“博学笃志,本立道生”的校训。“博学笃志,本立道生”出自《论语》,意在激励学生在广博中专一,发现并发掘自己的潜能;在专一中立志,树立并坚守自己的远大志向;鼓励学生立好“本”,找到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最终沿着“道”的指向,实现个性化发展。校长刘献君介绍:文华学生的“本”是什么?探索中我们认为“本”是“懂得尊重、承担责任、提升境界”,这三者体现了人的“情感、行为、精神”,从而构成了“本”。校训得到师生和社会人士的肯定和认同。有一位考生说:自己就是看到文华学院的校训,才决意填报文华学院的。

文华学院实行潜能导师制,发掘学生的“潜能”,进行“立志”教育,创设发展“空间”。学校形成了“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三种类型学生,即学术型、应用型和潜力型;三个关键点,即潜能、立志、空间;三个一工程,即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和一师一优课。个性化教育模式吸引了上百位“两院院士”和著名教育家到校调研和指导。2013年,文华学院《独立院校本科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科研项目获第七届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初,刘献君校长主持的《高校个性化教育行动研究》课题,获田家炳基金会项目100万元的支持。田家炳先生慷慨资助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行动研究,这是田家炳基金会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提供内地民办高校的资助项目,也是第一次资助内地高校大学生教育研究活动的项目。在近几年的毕业生访谈中,有许多同学感慨:“个性化教育从尊重学生开始,让学生在文华有家的感觉,使自己找到了学习与奋斗的目标。”

深化产教融合 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近十年,文华红枫已成独特风景,蔚为壮观。五年前,董事长吴文刚又购进了一万多株枫树苗。枫树与众不同,春不红、秋红;无花红、叶红,独特的秉性造就别样的风采。

文华学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2019年4月,文华学院干部教师大会宣布了省委教育工委关于郑畅同志担任文华学院党委书记、教育督导专员的决定。文华学院于2022年6月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勇担重任,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文华学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厚品德、宽基础、强能力、显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与此同时,文华学院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233个,选聘了69位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学校根据企业、行业需要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设计毕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行业需求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基于项目牵引,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实践“大班授课+小班项目研讨”式教学改革。

有诗云:“一叶绽秋容,万花难敌枫。”“秋来文华赏红枫”享誉江城,文华学院被誉为“武汉市高颜值校园”之一。红枫是文华的标志与象征,红枫带给文华人一份温暖,红枫带给文华人一种力量,红枫给曾在这里工作和学习过的文华人留下一份温馨的依恋。

文华的红枫别样红,那是因为文华人踔厉地耕耘,文华人辛勤地浇灌,亦是文华人憧憬的梦境!

在新时代的征途上,文华的红枫必定会更加美艳!



联系我们

  • 投稿地址:文华学院宣传策划处  027-87599739
  • 投稿邮箱:454440506@qq.com  
  • 投稿须知:1、提交的新闻稿由部门负责人审核,对稿件真实性、客观性负责。
  • 投稿须知:2、摄影和艺术设计类配图稿件,若需图片处理请联系引航团队。
  • 投稿须知:3、首页轮播图要求图片像素1380*460以上,并保证图片质量。
  • 投稿须知:4、新闻网对来稿有修改权,公平对待每一篇投稿,以质论稿。
文华官方微信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