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赵鑫)
院团宣讯(记者 彭思扬 喻雪彬)7月13日上午8:30,我院暑期社会实践队B组前往共安乡小学进行第一次支教,开始了为期五天的支教活动。长达四十分钟的路程,陡峭崎岖的山路,阴雨连绵的天气,大小山体滑坡,这些都是实践队B组成员在这五天的支教过程中所遇到并需要克服的。五天的支教过程中,便有四天在下雨,他们两次被山体滑坡所产生的大石头堵在山路上,不得不等石头被清理掉或转乘对面的大巴,甚至因山体滑坡太过严重,他们被强制取消了一次支教活动。尽管困难重重,他们却觉得很值得,因为他们收获了一张张笑脸,收获了难得的真情,在与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人生哲理,而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寓教于乐
第一天支教,他们给孩子们讲授的是演讲与口才,在此之前,四十多个孩子都要上台作自我介绍,氛围虽很轻松,但孩子们都有点羞涩。第二天他们给孩子们上了体育课,除了讲授一些体育理论知识和教授太极拳、军体拳、舞蹈外,他们还组织了一场拉歌比赛,气氛很热闹,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也变得融洽起来。第三天上的是英语课,由于孩子们的水平不一,他们既教孩子英语字母表,也教口语对话,难易结合,因材施教。期间也会教一些英语歌,给孩子讲笑话,吸引孩子们的兴趣。第四天本来是教授美术的,由于山体滑坡的缘故,不得不取消。可孩子们依然坐在门前,翘首以望,直到天黑。最后一课是音乐课,他们与孩子们进行对歌,一边唱一首,甚是愉快。最后,孩子们在白纸上留下了他们的话,有感谢,有依依不舍,有坚强,言语虽然稚嫩,却溢满了真情。
四天的相处,他们与孩子之间培养了深厚的感情,还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以便进行长期的交流与帮助。
小依萍的世界
在众多的孩子中,有一个叫依萍的小女孩,她只有五岁。父亲是养猪厂的老板,母亲则在她出生两个月后就弃她而去,她现在有一个后母,后母生了个弟弟。五岁的小女孩是很可爱的,依萍给人的感觉亦如此,只是她的可爱里多了一份仇恨,一份对这个世界的仇恨。作为彝族的姑娘,她能歌善舞,自己编了一首歌唱给大家听,歌声甚是动听,只是歌词却让人揪心,“我家住在河边,我是河边最美的姑娘,不信的话可以来河边的人家看看,谁若不服气,我便掐死谁。”五岁的我们,还在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而小依萍的世界已然黑暗,而不自知。没有人关爱与教导她,小依萍的性子浑然天成,没有任何雕饰,她的喜怒哀乐都会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她会哭着跑开,会说再见,也会朝她不喜欢的人吐口水。她的不礼貌,很是让人心惊,可是深究这背后的原因时,我们更多的是痛心和无能为力。没有家人的关爱,她像一株野草一样自然生长,我们欣赏这种自然天性的同时,也不禁为这种“物性”感到悲哀。
未来不是梦
这里的孩子,成绩都不大好。他们中有三个读高一了,只有一个成绩稍微好些,她给人的感觉是很勤奋,也很努力,即便如此,她对未来也没有什么自信,也没什么规划。他们普遍认为老师讲课太过死板,不能吸引人,而这边的教育水平本来就不高,孩子的成绩就普遍地差了,即便暑假有补习,也不能有实质性的提升。他们都知道要好好学习,却不知道如何去学,他们相信未来不是梦,可是却看不到未来。
背上的天空
在暑期社会实践队B组支教的过程中,他们还进行了调研活动。调研时,他们遇到了很多值得感动的人和事,印象尤其深刻的便是背柴薪的老人。白发苍苍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负薪而行,被压弯的腰,倚杖而行,每一个脚步,充满的都是力量,每一滴汗水,混合的都是辛酸。实践队队员看到了老人的艰辛,感受到了老人的吃力,为老人被生活压迫而感到痛心和无奈,可是他们还是有欣慰的,因为邻里邻外都在帮助老人背柴火,其中一些小孩子还是他们现在正在教授的孩子,这让他们不仅看到了人间的真情,还看到了真情与爱的传承。
实践队队员也去帮他们,当他们自己背负起柴火时,除了沉重之感外,更多的是身有所感后的揪心。他们也是一步一步地背负着柴火,如同背负的是一片天空。对于此次的支教活动,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也很热情,他们说以后也想去更西部的地方支教。在支教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他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收获的不仅是关爱,而是受益终生的精神引导。还记得临走时,小芳说:“我希望每年都有哥哥姐姐过来支教。”
(编辑 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