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学院获得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她是负责人杨敏
实习记者 蒋旺强 邓俊
杨敏,博士,外语学部英语系副教授。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参与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翻译工作。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规划基金)1项,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科研课题1项。主要从事英美国家、跨文化交际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主讲《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对比》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国别意识与跨学科意识。
近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公布了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立项结果,我校外语学部英语系杨敏副教授申报的课题“百年来英美两国间海外军事基地协定研究”获批规划基金项目。
“百年来英美两国间海外军事基地协定研究”这一课题为什么能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杨敏副教授将其归结于两个显著特点:新方向与跨学科。新方向,在于国内相关研究较为薄弱,而这一领域拥有大量的英文史料、公开文献,可以发挥外语专业专长,填补国内空白。跨学科,则意味着博取所长,凝聚多元力量。
跨学科合作激发研究新思路
“百年来英美两国间海外军事基地协定研究”这一项目凝聚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智慧与力量。首先是研究内容的跨学科。本课题研究内容涉及美英关系、军事历史、国际法等多学科知识,需要较强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其次是课题组成员的跨学科背景。在构建项目团队之初,杨敏副教授便深刻把握了跨学科的核心要义。课题团队以文华学院英语专业师生为骨干,充分发挥外语优势,致力于搜集、整理和翻译一手英文史料和文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其他成员学科背景涵盖了国际关系、法律、历史等多个领域,多位成员本身就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具备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能力基础。
2021年,外语学部副主任李玲教授成功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李玲教授不仅为本次课题申报提供了重要前期成果支撑,还在团队组建方面提供了宝贵借鉴,邀请外校相关领域师生加入课题组,团队成员从资深行业专家到初出茅庐的本科生,在课题研究中实现传帮带。
紧跟学科发展前沿,跟踪区域国别学发展动态
长期以来,外语专业往往仅被视作一种语言能力,而事实上,外语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远不止此。外语专业人才在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全球治理等方面都大有可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对复合型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区域国别学应运而生。早在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就将“国别与区域研究”列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五个研究方向之一。随着国家对交叉学科的日益重视,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通知,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区域国别学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七个一级学科之一,可授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学位。区域国别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致力于探讨研究对象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中外关系,关注全球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外语专业师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区域国别领域的重要力量。
作为应用型高校,在这一学科的引领下,同样可以从事一定的教学、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增强职场竞争力。早在2021年,外语学部主任、原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樊葳葳教授大力推动,整合学部相关师资力量成立跨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团队。团队具有新闻学、教育学、管理学学科背景以及英语、日语、法语多语种语言能力,依托学院定位与办学特色,逐步提升区域国别方向在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中的地位作用。
2021年,英语系丁秋芸主任牵头成功申报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理事单位。组织团队成员参加高盟“走近区域国别学、共建区域国别学”第一期规范化培训。组织60余名学生参加第四届大学生区域国别演讲大赛,3人进入全国复赛,并获优秀组织奖,是18所获奖高校中唯一一所民办高校。杨敏老师、肖喆莹老师分别参加区域国别方向相关学术会议,分享学校相关经验。
课题组成员我校英语系本科生彭帅帅今年考取三峡大学区域国别方向硕士生,是三峡大学首届区域国别方向硕士生,也是文华学院首位区域国别方向硕士生,三峡大学是湖北省内,甚至全国较早开设区域国别方向硕士点的高校之一。一名本科生如何在教育部的人文社科项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彭帅帅学长给出了答案,他本身是理科生,出于对外语的兴趣爱好转入英语专业,经过两年多对区域国别方向考硕的准备,对该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课题中主要负责资料查找和翻译校对的工作,同时还要独立撰写相关论文。有课题牵引,能够更快地融入研究生学习生活,更好地打下专业基础。
围绕研究方向不断积累完善,申报书精益求精
2021年,杨敏老师申报了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是这次教育部课题的一个子课题。杨敏老师讲到,申报课题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少数,确定研究方向后的坚守与积累,是科研工作的关键。她前几年申报过国家社科项目和国家社科后期项目,都没有成功,但每一次对申报书的打磨,都为下一次课题申报奠定了基础,也会激发一些新的思路。这次教育部课题申报前,外语学部组织申报课题的老师针对申报书相互交流,集体研讨。学部樊葳葳主任还从华中科技大学老师那里借来往年成功立项的申报书,分享给大家学习参考,对申报书撰写的规范起了重要作用。杨敏老师还请校外有申报经验的专家提出修改建议,尽可能提高申报书的质量。
做科研是漫长而辛苦的过程,没有外语学部、英语系、学校科技处的大力支持,没有课题团队成员的倾囊相助,不会有这次教育部课题的成功立项。课题立项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责任,激励团队成员以更高的标准开展课题研究,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