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精选文章

暑期实习,他们在各自领域闪闪发光

发表时间:2022-11-14点击:


新起点,新角色,新环境——全新的实习生活。盛夏的热浪滚滚来袭,却也挡不住文华学院学子们实习的脚步。


韩熙威:追踪报道,勇探煤矿场

韩熙威的实习地点为他家乡本地的杂志社——《记者观察》。

阳泉,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城市,全国闻名的“煤城”。因此,他此次的实习内容主要围绕当地的煤矿展开。

让他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实习任务是去勘查当地的洗煤厂,当时他们的实习老师正好有一位朋友来到阳泉采购煤矿,跟随着老师的朋友,韩熙威等记者借机隐藏了自己记者的身份,去到了几个洗煤厂进行调查。在勘察的过程中,他们陆陆续续地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露天堆放煤矿以及洗煤厂没有按照标准而导致的一些环境问题等发现不达标的地方,韩熙威的老师就会悄悄告诉他,避开工厂的老板等人,找机会用手机将那些地方都拍摄下来。拍摄的时候无疑是紧张的,韩熙威完全不敢放松下来,生怕整个采访调查在这个环节掉链子,但通过这次经历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隐性采访,也切身感受到隐性采访能够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

雇佣外包工以及超额开采的现象也在阳泉的矿场中横行对于此类相对隐蔽的内容,记者们一时之间都有些无从下手。“实在没什么进展的话,先去我家吧。”韩熙威说道。他的父亲在煤矿有着几十年的工龄,对于相关情况了解的更加的细致深刻。随后,韩熙威带着一行记者去到了他的家中,与自己的父亲进行了详细地交流,并从中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最后他们整理了收集到的资料,将其上报给当地的应急管理部,让存在问题的矿场进行整改。表面所见与真相也会大相径庭,勇于交际才有更好的信息源。这是韩熙威在实习当中的感悟。

对于韩熙威来说,此次的实习经历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旅程,更是一次刺激而又奇特的冒险。


刘佳荠:我的作品上了湖北卫视

“你参与采写的那一则新闻上了湖北卫视!”实习已经结束的刘佳荠接到了实习老师这样一条消息。

在刘佳荠的实习期中接到了这样一个新闻任务——强县工程·瓜果总动员,她跟随着其他记者去到了当地的一个葡萄采摘基地,他们的主要采访对象就在这里。

一到葡萄采摘基地,迎面而来的便是一阵葡萄的香甜,一串串晶莹饱满的葡萄挂在藤上,诱人又养眼。他们联系到这家果园的主人,一位“硕士农民”。果园主人带着他们逛了逛葡萄园,果园主人热情地向他们介绍着葡萄的种类,也让他们体验了亲手采摘葡萄的乐趣,同时刘佳荠也在一丝不苟地拍摄着画面素材。刘佳荠主要负责的任务是采访以及画面的拍摄,但采访的过程并不算顺利。他们先是与几位游客进行了沟通,与其商量是否愿意接受出境采访,但遭到了拒绝,接着他们又耐心地进行第二次沟通,结果仍然不尽人意,再三商议下,只能由刘佳荠以游客的身份出境。“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在镜头下对我来说是很新奇的一次经历,实际上更多的是紧张。”刘佳荠回忆道。采访过程中也许遇到了一些阻碍,一一克服后呈现出来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新闻作品。

“我到现在仍然记得老师告诉我新闻上了湖北卫视时的那种感觉,激动、不可置信,各种情绪夹杂着,我更加坚定了我对这一行业的热爱,当时的血液好像在为新闻而沸腾。”刘佳荠说道。


王璇:做好新闻为基层民众发声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王璇在实习过程中完成了许多民生类的新闻,其中让她印象最深刻最有感触的是关于乡镇引入自来水的采访。

王璇他们先是向乡镇政府了解了引入自来水的相关情况,然后去到了施工现场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施工队的一位大叔在面对采访时表现得紧张无措起来,语言表述也开始杂乱无章,王璇一行人耐心地帮助他组织语言,在一次次的指导下,最终完成采访。紧接着,在沟通好的前提下,他们又去到了当地一户居民家中查看用水的情况,女主人对于王璇一行人的到来感到非常的开心,非常配合他们的采访以及拍摄,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知无不言。“这户居民的用水条件非常的差,井水发黄,自来水断断续续,他们只能每天去很远的地方打水。”让王璇最有感触的是当他们要离开时,女主人对他们说:你们能够为我们发声,我们非常感动,也希望能够通过你们这个渠道,让政府早日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事实上,这个社会需要发声的事情实在是数不胜数,王璇在这次的经历中真正感受到新闻这个行业的意义所在。“‘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赞美,同时也是一份责任,能为基层民众发声是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责任!”王璇认真说道。


刘一涵:在将军衙署博物馆传承历史风韵

与其他三位实习的同学不同,刘一涵的暑期实习并不针对于新闻专业。为了让自己的暑假过得更加充实,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汉语言专业的刘一涵同学主动去争取当地博物馆实习的面试机会。

博物馆工作人员给了刘一涵一份稿子,又给了她一样物件,让她对于这个物件进行介绍,刘一涵发挥专业专长成功地通过了面试,成为了一名实习讲解员。但很快的,她便迎来了第一个难题——背讲解词。将军衙署博物馆共有五进院落,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衙署建筑群,也就意味着其中需要讲解的内容很多,看着那多达十三页的讲解词,刘一涵的内心是崩溃的。不仅如此,讲解词中还涉及诸多与清朝建筑制式,风俗习惯,以及民国时期呼和浩特市周边历史有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她平常很少涉猎的,这无疑又为讲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刘一涵拿出高考背历史的那股劲儿,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还没完全放松下来的她,紧接着发现了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由于对清朝建筑不甚了解,她无法将一些专有的建筑名词与实际物品对号入座。于是她便开始跟着专业的解说员学、记、认,来来回回几次后,刘一涵终于对博物馆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讲解也越发熟练了起来。

  有一张照片让刘一涵印象非常深刻,她的同学拍了一张她正在讲解的照片,画面中正在讲解文物的刘一涵身旁站了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正用着亮晶晶的眼睛紧盯着文物。“每次看到那张照片我都很有感触,馆内的讲解员将历史传授给了我,我又将历史传授给了更加年轻的一辈,这是一个传承的过程。”站在博物馆中,刘一涵的心中种下了一颗为历史而成长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