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暑期实践,向上生长的旅途

发表时间:2023-12-20点击:

 暑期实践,向上生长的旅途

实习记者 李旗

当热烈的光热代替温润细雨,葱郁的绿色掩盖花的芬香,暑期生活在接替校园生活的路上越走越近。年轻的心总是不甘于现状,向往未知的旅途,寻找人生的意义,于是勇敢的她们满怀期待答应了这场来自成长的邀约——推开暑期实践的大门。

项苏婉:走在人生的路上,体验不一样的世界

破碎的陶片,叠压的废墟,空气里满是沉闷的飞尘,充斥着厚重的泥土气味,60余座竖穴土坑墓葬沉默地坐落在曾家湾墓地,穿越近两千年的时光开口说话,面对面积近1.5万平方米的遗址,项苏婉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来自考古的神奇魅力。

   跟随着工作人员进一步深入考古地,项苏婉感慨西汉灿烂文明的同时也见证了考古人员的艰辛。为了确保考古挖掘过程中不损害文物,全程无机械,全部是人工挖掘,工作人员用探铲、手铲、毛刷等工具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拨开附着在文物上的泥土。他们风里来,泥里去,脸上是尘土风霜留下的沟壑,双手是连接现代与千年前的纽带。当项苏婉陪同报社工作人员深入采访时,考古队队长非常骄傲自己能成为一名考古人,向大家介绍文物时,飞扬的神情比身后的太阳还要耀眼。

聚光灯一打,锣鼓一敲,幕布一开,千古之音乍起。项苏婉同报社记者到荆门剧院时,正好赶上花鼓戏演员们排练剧目,一曲结束,众人仍深陷表演中久久不能恍神,却见一位老者突然上台对着演员比着动作,不时传来几句唱词。项苏婉询问工作人员才知这位老者是位花鼓戏戏曲导演,尽管年事已高依然次次亲临现场指导,就比如现在正排练了近十遍的剧目早已是没有错了,但老导演还是不满意,仍深究细节,精益求精。

同老导演交流时,项苏婉深深感受到了老导演身上因丰富的人生阅历由内而外地散放出的坚定与豁达。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和艺术传承,花鼓戏所形成的独特艺术风格、美学范式,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每一位戏曲人所要传承的。当项苏婉对其表示敬佩时,老导演看着台上随着腔调婉转的唱词卷起轻晃的戏衣如是说道,眼里是波光粼粼。

在荆门日报社实习的这段时间里,相较于学习基本的采访写稿等知识,让项苏婉觉得更有意义的是通过采访认识到了从事各领域的人,触摸到了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通过他们短暂地体验了不一样的职业与人生。而择一事,尽一生。是他们的人生写照也是项苏婉的追求,走在路上,奔赴现场,深入实地,项苏婉用赤诚的心感受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世界。

文雯:保持发芽的心情,成为更好的自己

阴天的早晨似乎更让人情绪沉重,路旁的枝、小草仿佛也因湿闷的空气萎靡不振,文雯走在前往地铁的路上,心里满是忐忑。这将是她作为楚门都市日报的记者第一次独立进行采访,虽然自己已经提前半个月开始准备工作了,但当真正面对的时候还是有些紧张。从文雯知道自己可能需要独立进行本次采访时,她就开始慢慢做准备工作了,一边自个儿摸索着研究以前相关的采访稿件,一边虚心请教报社老师,努力熟练整套采访流程。

随着人流涌入地铁车厢,感受着地铁穿越隧道,刺破空气呼啸而来的压迫感,文雯不禁想起自己第一次进行电话采访,当时的自己看到电话心底就莫名感到压迫和紧张。那是一个关于托管托育公会职工采访调查,文雯需要对受访职工进行一个简单的电话采访。开始的时候文雯一直是照着报社准备好的提纲、话术提问,熟悉流程后她逐渐学会了如何变换话术,面对不同的人,提问方法、内容也相应做出调整,从而更加深入了解问题。这也让文雯意识到很多事情得亲自去做去感受了才能收获成长。

从地铁出来,文雯往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方向出发,可刚到学校门口却被门卫拦住了,当门卫询问她来学校的目的时,文雯愣了一下,表明自己是来自楚门都市日报的记者,代表报社参加本次湖北省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直到此时此刻,文雯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现在的身份是一名记者,无法言状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连着天气都明媚了几分。

随着西部计划的正式启动,文雯看到了众多来自不同大学,不同地区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怀揣着一颗炙热的善心,努力为山区的孩子、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被文雯采访的一位青年志愿者表示,自己也是偏远地区上学的孩子,在小时候曾受到过来自社会的资助,现在自己长大了,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回馈社会,将这份温暖传递。

   回去的路上下起了小雨,路边的枝、小草在雨滴中舒展开来,干净的雨水气息笼罩全身,文雯还因那位青年志愿者而思绪翻涌,她想作为一名记者,自己或许也应该用文字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在楚门都市日报实习的这段过程,文雯更愿称之为成长,不仅专业知识、技能,工作效率、能力都得到了质的提升,还连同自己的思想、思维都升华了。从以前到现在再到未来,文雯永远不让自己失去发芽的心情,在成长的过程中汲取更多的养料,成为更好的自己。

王怡雯:在热爱中蜕变,在春日里开花

空调的凉风稍稍带走身上蒸腾的热气,王怡雯再次确认现场工作无误后,转头跟进主持人、靳羽西老师的准备工作。读者开始陆续入场,王怡雯看着热闹的人流裹挟着外面的阳光涌入场内,看来今天的天气也是满分。从明确定位、受众到活动预设再到准备策划、宣发推广最后确定活动时间、地点流程等,一个策划方案才算有了大致框架,除了这些基本流程,王怡雯还需要做好两手计划、应急问题处理方案、反复推敲活动细节等,甚至整场活动结束后还得进行复盘改进。

   然而最让王怡雯头疼的是“如何制造创新点”,只有足够新颖有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扩大受众群体。对此,书店经常组织开展头脑风暴式“新点交流会”,或者鼓励大家去观摩其他人策划的活动。其中王怡雯就曾参观了“跳东湖”活动,这个活动相当于是武汉的一个特色游泳项目,每年夏天都有大量的中老年人来到东湖跳水、游泳。该活动策划团队进一步突显活动特色,并结合现代潮流元素,将其推广到年轻群体的同时宣传了武汉的本土特色文化。灵感枯竭怎么办?遇到这样的情况,王怡雯永远是主动出击的那一方。确定好活动主题,王怡雯会去所有可能产生灵感的地方,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遇见一些事、一些人,直至心里的预想轮廓逐渐清晰。

   发布会结束,王怡雯和工作人员陪同靳羽西老师重走武汉江汉路,时隔36年,武汉展现的面貌焕然一新。岁月在武汉的身上留下繁华的一笔,却在靳羽西老师脸上落下几道优雅的皱纹,面对年龄焦虑问题,靳羽西笑道,就像我在新书里讲的那样,不管年龄多大,放平心态,按照自己的步伐调整自己,对这个世界永远保持好奇和惊讶。看着仿佛发着光的靳羽西老师,王怡雯才知道时间并不可怕,反而从时光里沉淀下来的更为可贵。

“汉水未消江水涨,人家百万水中萍”,在以前每到雨季,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汉口岸上的龙王庙便成了祈愿佑安之地。来自英国的陈学仁教授通过他的新书,带领我们更加理性、全面地认识被厚重历史掩盖的1931年长江水灾。陈学仁教授创新性地跳出环境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的二元框架看待灾害,他深入研究中国环境史,探索环境与人类之间的长期和短期互动。听到陈学仁教授提出的新观点,王怡雯醍醐灌顶,过去的自己局限于陈旧的象牙塔,直到有一天,塔外的阳光照了进来,循着光的方向走去,王怡雯才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如此广阔,而陈学仁教授的思想便是那塔外的一缕阳光。

   上海三联书店武汉店是王怡雯从学校到社会的第一站,在这里,王怡雯把从学校所习得的知识技能运用到书店策划运营,于车水马龙的生活中为文学留一方净土,凭着文学的纽带近距离接触各领域的人,在与他们对话的过程中对未来甚至人生产生思考。一次次的蜕变,王怡雯愈发坚韧有力,不断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挑战自我,乘坐人生这趟列车驶向春山尽处,迎花开。

旅途的终章奏响,但她们向前的脚步不停歇,推开暑期实践的大门是她们的选择,是她们的经历,也会成为她们未来的一部分。她们勇于向外看,走出去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去见众生、见天地、然后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