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三育人标兵余刚老师:他的课堂不止有知识, 他的角色不止是老师

发表时间:2023-11-20点击:

作为思政老师,余刚尽力将自己参悟的哲学带给学生。像一坛老酒,沉淀了时光;像一盏茗茶,萃取了芬芳;像春日幽兰,秋日清菊,冬日寒梅,孤芳而不自赏。在文华,他的课堂不止有知识,他的角色也不止是老师……

教学路上的探索者

在文华的十三年,余刚老师灵敏地察觉到自己的变化,面对一届又一届的新同学,他在体验着“新鲜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挑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与时俱进地改变着教学方法。“教师自己一定要先把理论吃透,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余刚老师的办公桌上,随处可见各种理论书籍,在工作之余,他总会习惯性地阅读各种著作。在采访开始前,余刚老师手中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才刚刚放下。

讲台上的茶杯,指尖的粉笔,都是他拿来引证的例子。在余刚老师的课堂上,似乎身边的一切事物皆可用以论证哲学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

“生活处处是哲学,但哲学是需要阅历参悟的,对于十几二十岁的大学生而言,理解哲学确实很有难度。”余刚老师如是说。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哲学是“云端的声音”,抽象,难以捕捉。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在思政课上真正有所收获,余刚老师在备课时积极关注时事,思考如何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

在讲授马原的理论时,他常常会给大家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小到蜜蜂筑巢,大到中国的政策方针,用这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

学生对课堂感不感兴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因而在对待思政课堂,学生常会有“认真”和“敷衍”这类看上去“泾渭分明”的现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余刚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寻大家不听课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讲述理论知识时,他会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经典影视作品活跃课堂氛围。

在电影《让子弹飞》中,劫富济贫的土匪张麻子为了带领百姓反抗恶霸黄四郎,将恶霸所迷惑百姓的替身斩于闹市,百姓以为真的恶霸死了,便跟着张麻子一起反抗,当真恶霸黄四郎看到这一幕,大惊:“坏了,我成替身了!”真假互换,在巧妙揭示了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原理的同时,也让同学们大笑黄四郎聪明反被聪明误。

寓教于学,寓教于乐。这便是余刚独具特色的授课方式。

“也许大家现在觉得哲学没有用,但是以后他们就会慢慢领悟到了”。这是余刚老师坚持让每一位同学积极学习哲学的原因。他常说,除了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同样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课堂上,他不仅乐于为大家讲述中国哲学的思想观念,还时常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让同学们提升文化自信。

在讲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哲学理论分析时,余刚老师以课堂上的两位男孩举例进行提问,“他们是同一个班的同学,都是男孩,有相仿的年龄等等,但他们中的任一个,作为个体,他们的差异在哪?”“长相不同”,“性格和思想不同”……一个短暂的话题讨论,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他们从对知识感到枯燥到逐渐投入课堂,并发觉“原来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之外,为师生带去关怀和爱

作为思政课教师,余刚老师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但在课堂上他总不忘关注学生们的反馈,并尽力留意他们的需求。

一次上课时,余刚老师发现,常坐在第二排的女生已有两天没来上课,通过询问周边的同学才得知,这名同学身上和脸上长了疹子,去医院就医后也不见起效。于是余刚老师便自己根据经方和病症化裁配药后,用瓷罐熬药,熬成后灌入瓶子中带给学生。如果不是这次经历,学生们似乎很难想象,眼前的思政教师竟是一名隐形的医师。其实早在五六年前,余刚老师便开始接触中医,因为深知求医无门的痛苦,所以他决心潜心研究中医,他说道:“能在自己能顾及的范围内帮助到别人,对我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每年,与文华新生的到来相伴的,是教师队伍中不断增添的年轻面孔。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部的副主任,他负责整个学部的教学管理。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余刚老师和其他学科带头人积极聆听年轻老师们的想法,鼓励他们更多地展现自己。通过课题组上的交流协作,学部的新进教师和工作多年的前辈们也由陌生逐渐变得熟悉。在余刚老师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学部的教师们顺利完成我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

今年,余刚老师荣获“三育人标兵”的称号,可谈起荣誉,他却认为自己的教学和管理依旧有许多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学校把这份荣誉颁给我是对我的肯定和鼓励,实际上,我认为这份荣誉是属于我们整个学部的,而我只是有幸作为了一个代表。”余刚老师如是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希望自己可以多花些时间研究理论,不断提升自己。

温和而不锋芒,严格而不专横,像春雨潜入月夜,像清风拂过山岗。不疾不徐,不骄不躁,余刚老师用自己的经历谱写着一首隽永的诗歌,而这首诗是哲学之诗,是生活之诗,也是不断向内汲取之诗。